【必备】语文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举数字”和“作比较”等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2、难点:
鲸的进化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鲸的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唤起求知欲
1、课件显示“深海中的鲸”,提问: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大家想看吗?好,那就让我们欣赏一下。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动物吗?
课题出示,学生齐说:“鲸”。
2、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鲸》。你们想知道关于鲸的什么知识呢?学生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过渡: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鲸的那些知识?
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文中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说明方法?并且把你的发现讲给同桌听听。
2、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谁来说说课文从那几方面介绍了鲸?我们把鲸的这种变化称为进化。食物、呼吸、睡觉、生长,我们可以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板书:
形体、进化、种类、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觉、生长)
三、学习难点──进化部分
过渡: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鲸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说)鲸虽然生活在海洋中却不是鱼类,老师就特别想知道它怎么进化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为什么不是鱼类?
2、指名说,因为它是哺乳动物。
3、什么叫哺乳动物呢?学生回答。
(对,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以后,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就叫哺乳动物。)
4、出示填空及进化示意图:
老师这有一道填空题谁能根据京的进化过程把它填好?
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____。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______;又经过了_____的年代,他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__,后肢完全__,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___的生活。
先个别说,再一起说。最后齐读段落。
师:作者用文字叙述了鲸的进化过程,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鲸究竟是怎么从陆地来到海洋生活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片断。
四、学习重点段落──体形,了解说明方法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鲸的进化,在这之前同学们看了很多鲸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1、对,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鲸很大?用笔画下来,并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请你谈谈:
(让学生试读,体现大。)出示段落。
板书: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3、你还知道什么方法也能把事物说明得更具体形象吗?
(打比方。)
4、现在让我们比较直观地看一下鲸到底有多大。
(可见展示1)
我们现在知道了,鲸的确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鲸的大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
五、探究学习
1、提问: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鲸的进化和鲸的外形的它们都是鲸的共同特点,那么不同种类的鲸的生活习性是否相同呢?
(学生回答。)
2、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那么不同种类鲸的生活习性是否相同呢?我们就以“不同种类鲸的生活习性是否相同”为题做一个研究报告好不好?下面,让我们到书中和你们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去寻找答案,共同完成这项报告。
(课件出示报告表格。)
3、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谁来读一下活动要求?
⑴ 组长负责,分工协作。
⑵ 边读边讨论,整理归纳资料。
⑶ 认真填写研究报告,语言精练。
现在就开始吧!
4、交流评议:
同学们的报告都做完了吗?
学生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5、得出结论:
不同种类的鲸生活习性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六、学习方法,朗读课文
刚才我们做了鲸的生活习性的报告。关于鲸的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方面的生活习性,你愿意当解说员贤达及介绍一下吗?怎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讲解,吸引观众呢?还是让我们先来向作者学习学习吧!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想介绍的习性,自由练习。
2、同位相互交流、听取意见。
3、让学生指这课件结合课文与课外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4、你认为他解说地好吗?为什么?好在哪?
(指导学生结合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进行评议。)
七、拓展学习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八、作业
搜集有关鲸或像鲸这样的生活在海洋的哺乳动物的资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给大家。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 继续教给学生巧妙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 指导学生利用偏旁组字的方法,认识很多字。
3、 让学生学会,我校小小研究生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归纳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放课件)
“小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认识我吗?我叫什么名字?
学生齐说:“少”(卡通人物形象出现)见到你们真高兴!
今天我想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二、偏旁组字、妙趣横生
1、“卡通少”学着魔术师的样子,拿过一张带口字的卡片,我把它放在左边,“变”出现另一个卡通字“吵”这下你们叫我什么名字?(学生读准后,组词,并同组研究记忆的方法)
2、依次出现卡片“女”变成“妙” ……此处隐藏5309个字……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文档为doc格式